
河北的柳军(原名姚斌)这事儿,在寻亲圈可算得上“奇迹”。你瞧,他从7岁起就被梦折腾得不行,那梦里总见一棵梨树和一个穿蓝布衫的女人,醒来后还能记得梨子的那股清甜味,真是让人琢磨不透是幻觉还是确有其事。谁料,靠着梦中模糊的影像,他竟然走出千里,找到了四川老家,还在院门口看到那一模一样的老梨树。可奇怪的是,真相大白后,却带来一场伤心欲绝的场面——当场跪倒痛哭。到底是什么样的血脉执念,让他穿越时光,挥之不去?
柳军的童年,总觉得自个儿缺了块特别重要的拼图,叫“母亲”。在河北农村那土坯房里,只有养父柳建国陪着他慢慢长大。冬天的时候,养父会把冻得发僵的脚揣进自己怀里暖着,到了夏天,他熬夜帮他补缝那磨破的校服,逢集还会买上他最喜欢的糖糕。可每次柳军羞涩地问一句“我妈在哪”,养父也就皱皱眉头,沉默不语,或者含糊地说“长大了就知道”。这份回避,把“母亲”这个词变成他心底那根不敢碰的刺。
小学里,看着邻座的女生被妈妈拉到走廊上扎羊角辫,他总会攥紧书包带发呆;春节时,邻居一家亲贴春联,妈妈踮脚递胶带,孩子蹦跳扶梯子,他会躲在门框后面,盯着那温馨的画面,直到冷风灌进衣领才会回过神来。不过,他总觉得自己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,可怎么想也想不起来——直到7岁那年,一场高烧,把一切都搞得不一样了。
那回连续三天高烧不退,柳军在迷迷糊糊中总会大声喊“要妈妈”。等病好了以后,奇怪的梦境就频繁袭来:总是出现一个夏日午后,阳光透过梨树叶子洒下一片斑驳,一棵大大的老梨树矗立在房前,枝头上挂着青黄相间的梨子,微风一吹,那梨子就轻轻摇晃。树底站着个穿蓝布衫的女人,眉眼模糊不清,但却会微笑着喊“幺儿,慢点跑,别摔着”。每次他想凑过去看个清楚脸,脑袋总会吓得一惊,醒来时,睡衣的后襟总被冷汗浸得湿漉漉的,贴在背上凉飕飕的。
这场梦,一做就是二十七年。搬离农村,来到县城,从工厂学徒变成技术工人,娶了媳妇,生了孩子,日子逐渐平淡稳当,可那梨树和女人的影子始终没散去。到34岁那年深夜,他又惊醒了,这次女人的声音特别清楚,像贴在耳边轻声呼唤“幺儿”。身旁的妻子李娟被他粗重的呼吸吵醒,听他说出藏了二十七年的秘密后,她轻声建议:“梦里的地方你肯定是真去过,问问爸,说不定能找到线索。”
次日,柳军带着老婆孩子回到河北老家,养父正在院子里劈柴。看到孙子,他笑呵呵地跑向厨房,要给他炖他最喜欢的排骨。柳军跟着进了厨房,看见养父弯腰洗排骨,忽然鼓起勇气问:“爸,咱们家以前种过梨树么?我似乎有点印象。”
刚开口,养父手里的菜刀“当啷”一声掉在菜板上,排骨滑进水池里发出闷闷的响声。他背对着柳军,肩膀微微颤抖,过了一会儿才开口:“没种过,你记错了。”柳军心里一沉,扶着灶台,把那27年的梦想一股脑儿讲了出来——阳光、梨树、女人的叫喊,还有醒来的时候满身的冷汗。
抽油烟机不停地嗡嗡作响,养父站了许久,突然用袖子抹了抹脸,转过身时,眼里布满了红血丝:“小军,你不是我亲生的。”这话如同晴天霹雳击在柳军心头,他一时不稳,撞在门框上,看着眼前这个从小疼爱他的男人,脑海中浮现出无数温馨的片段,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。
养父呜咽着揭示了真相:“1995 年冬天,我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捡到你,裹着一件破旧的棉袄,手里还抱着补了补的布娃娃。那会儿你发着高烧,医生说可能会失去记忆,养父没有再娶,就把你留下,起名叫柳军。”他说完,眼眶都红了:“那梦里的梨树和女人,其实是你曾经丢失的记忆。”这一番话,让柳军终于恍然大悟——梦境不只是虚幻,而是血脉深处那份“家”的烙印。
“我得去找我亲生父母。” 柳军对妻子说。不过,他只知道自己是在1995年前后被拐,梦里会看到梨树,还听到女人叫“幺儿”。找亲人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,李娟陪着他在寻亲论坛发信息,联系公益平台,还采集血样存入全国打拐DNA库。每天早上,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刷寻亲群,晚上则盯着电脑看失踪儿童的照片,经常看到深夜。
三个月过去了,毫无头绪,柳军甚至怀疑自己是在胡说八道——直到公益平台的电话响起:“绵阳那边有个姚家,1995年丢了个7岁的小孩,名字叫姚斌,家门口有一棵老梨树,妈妈常在树下等孩子放学,DNA初步比对结果挺靠谱!”
那一刻,埋藏多时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:集市上的糖人、陌生男人递过来的糖果、父亲焦急地呼喊、梨树下女人的叮嘱……柳军蹲在地上放声大哭,嘴里喃喃念着“姚斌”——这是他的真实名字。几天之后,公安部传来最终的确认:“他就是姚家失散27年的姚斌。”不过,志愿者也带来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:他的生母张兰,在2010年因病去世,临终前还紧紧握着他小时候的布偶,念叨着“要把幺儿找回来”。
柳军牵着妻子孩子踏上了前往四川的火车,越往南走,窗外那片片竹林、芭茅草、那湿润的土香味儿,就越和他心中的梦境重叠。车子驶入姚家村,村口悬挂着“欢迎姚斌回家”的横幅,一位满头白发、拄着拐杖的老人缓缓走过来——这不正是亲生父亲姚德山吗?“幺儿,你终于回来了!”老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,指甲深深陷入肉里,声音都抖颤开了。
两个姐姐一边哭,一边满眼稚气地围上来。大姐掏出个褪色的布娃娃,递到柳军面前:“这是你被拐走那会儿抱着的,妈一直放枕头边,上次走的时候还死死攥着,不肯撒手。” 柳军用指尖轻抚着布娃娃上的补丁,眼眶里的泪水禁不住哗哗地掉下来。父亲领着他去后山,那里立着一块石碑,上面刻着“爱妻张兰之墓”。柳军猛地跪倒在地,额头紧贴冰冷的碑石,“妈,我回来了,對不起,我来得晚了。”山间的风沙沙作响,仿佛母亲轻声回应他那份深深的思念。
下了后山,父亲领着他来到村子深处的老宅子前——院门口那棵两人合抱的老梨树映入眼帘,枝繁叶茂,挂满青黄相间的梨子,跟梦里的那一棵一模一样!父亲摘下一只梨,擦干净后递到他手中:“你小时候最喜欢爬这棵树,总是爬到最高的枝头摘果子,还能听到你妈在树下喊‘幺儿,慢点爬’。你那会儿,一点也不敢离开那双眼睛。”
柳军咬了一口梨,甜腻的汁液在嘴里四处弥漫,跟梦里的味道一模一样。他抬头望向那梨树,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下来,恍惚间似乎看到穿着蓝布衣的女人站在树下,笑着向他招手——这次,他终于看清了女人的眉眼,和自己的那双眼睛一模一样。姐姐拿出一张发旧的照片,是1994年夏天拍的:年幼的姚斌坐在梨树枝上,举着个梨子笑得灿烂,树下的张兰仰着头,眼里满是宠溺。柳军把照片贴在胸前,怀里的梨子还带着阳光的温暖,仿佛母亲的爱,从没离开过这座老梨树下的小院。
这段经历在柳军上传到网上后,网友们纷纷评论:“太神奇了!27年的梦竟然变成了现实,这真是血脉相连的力量啊!”“看到都感动哭了,妈妈虽然走了,但那份爱一直都在,老梨树就是最好的见证。”“养父的善良、妻子的支持、志愿者的帮忙,再加上柳军的坚持,没有一样可以少,这才是真正温暖的奇迹。”
这场跨越27年的寻亲旅程,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执着,更是情感和亲情的传承。养父的恩情、亲生父母的牵挂、妻子的陪伴、志愿者的援助,以及那棵始终坚挺的老梨树,都在讲述一个道理:或许有些回忆会被淡忘,但血脉间的牵绊,永远不会散去。就像柳军说的:“梦中的梨树,是妈妈在为我指引,她一直都在等待我回家。”
愿这个故事能让大家深信,亲情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和距离,也希望所有走散的家人都能像柳军一样,找到那属于自己的“老梨树”,重新迎来被岁月割断的团聚时刻。
嘉正网-嘉正网官网-免息配资开户-国内股票配资实盘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