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的互联网,“年轻人整顿酒局”成了新的流量密码之一。苦酒局久矣的人,都会不由自主点进视频,欣赏年轻人舌战群儒,坚定推开酒杯。
敬酒不喝,罚酒更不喝,再加上奶茶文化的强劲,很容易令人产生一种错觉——酒在年轻群体好像过时了。然而天猫、等电商出具的报告中却显示,18到30岁群体的酒类消费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增长。显然,年轻人抗拒酒桌文化,却并不抗拒酒本身。
那么,年轻人都去哪儿喝酒了?
啤酒,亲民、快捷、清爽,拿起来什么都不用想,“吨吨吨”喝下肚,一瓶见了底。低度平价,大众友好。从烧烤小摊,到聚会大餐,啤酒仿佛自带社交属性,天生是交谈的好伴侣。
但在一些人看来,稳定意味着无聊,大众化意味着平庸。对“千篇一律”的反抗,成为精酿啤酒再次复兴的起源。20世纪中后期,美国一批坚持小规模手工酿造的精酿啤酒厂牌诞生,打磨品质、追求个性,让他们一举突破啤酒巨头们的市场垄断,举起了现代精酿运动的火炬。可以说,精酿正是啤酒品类中的“年轻人”——新锐、自我、有趣。
▌精酿啤酒 | ©视觉中国
精酿刚进入国内那会儿,是“极小众”的代名词,喝精酿更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风味世界,是件挺“酷”也带点门槛的事。但随着本土精酿站稳脚跟,进口精酿渠道打开,精酿也开始“破圈”,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成为主力消费者。
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重地,成都一向以包容安逸的生活气氛著称,这里气候闷热潮湿,夜生活丰富,很快便孕育出一批出色的本地啤酒厂牌:道酿、牛啤堂、寒武纪、懒人……
▌成都九眼桥酒吧一条街 | ©视觉中国
“寅酒”位于西北面的青羊区,被老客们戏称为“寒武纪亲闺女”,店中最有名的当属“大树浑浊IPA”。
IPA(India Pale Ale)是精酿啤酒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,全称印度淡色艾尔,以其突出的啤酒花香气、明显的苦味和丰富的风味层次著称。能在店里各种环肥燕瘦的啤酒中做到王牌,“大树浑浊”的香气和协调性都是不必多说的,柑橘科水果的酸甜香气令人口中生津,绵密的泡沫堆在松脂黄的酒液上,啜饮时会有种复杂而体面的幸福感。另一款“太树”,则酒如其名——比“大树”厚一点,甜一点。
▌精酿酒馆 | ©视觉中国
这一带,此类小而美的精酿店还有很多。宽窄巷子里的RED DOOR也很值得一去,酒单用隶书写就,八个酒头,选品简单精炼。“十年积怨”,先芒果后松针的风味久喝不腻;意大利皮尔森则轻盈冰冽,纯纯的麦芽花香。
主理人别号“青羊区华莎”,起初还以为是波兰人,结果查了才知道,“华莎”是个韩国女明星的名字。昔年有卓文君当垆卖酒,如今常客们给貌美主理人起了这样一个花名,却不显得狎昵。因为这真是市井里的平人之趣,像旧时小孩子们跑去巷口看新嫁娘,有一种清洁的欢喜。
▌成都大多酒吧都拥有十分雅致的设计风格 | ©视觉中国
成都之外,首都北京的精酿文化也不容小觑。“我们有个说法叫在北京年轻人没有自己的房子,但在北京有一个跳海这样的客厅。”跳海酒吧的创始人梁优,是这种观念的忠实拥趸。他不希望做网红店,而是希望酒吧可以是城市中的岛屿,为孤独的年轻人提供精神的栖身之所。
“跳海酒吧”的全职员工很少,大多是爱好者和常客们报名,每个人都能当上几小时的“主理人”。上百个微信群全靠粉丝运营,每个群都衍生出了自己的特殊聊天氛围,有自己的梗,俨然一个小小的子文化社区。没有绝对中心,也没有绝对权威,酒吧气氛有时会像是在朋友的客厅——你可以让朋友递来一瓶酒,或者干脆自己去翻找朋友的库存,这在传统的酒吧是不可想象的。
▌来到跳海的人,比起顾客,更像一群久别重逢的老友 | ©跳海
年轻人渴望通过精酿建立一个有种共同信念的理想化社区,与人建立真实的连接。而这些城市本身开放旺盛的消费活力,也在消化精酿啤酒,将其融入本地文化,形成具有鲜明城市印记的精酿版图。
不同地区不止精酿的喜好不一,就连歌单都有着自己的特色。“像北京的歌单会更加地下一点。像广深的歌单会更加的乐夏(乐队的夏天)一点,会偏摇滚的。重庆就会偏西南地区的特色雷鬼。”创始人梁优聊到各个地区的分店差异时,说起重庆就是安逸、乐呵;而深圳的互联网气氛浓厚,对抗内卷的腔调更加直接。
▌不同的地区,喜好的精酿口味也不同 | ©图虫
传统的观念中,顾客是上帝,但精酿啤酒的文化内核从诞生之日起,就是反叛。新时代的精酿酒吧更像一个“人”,面对客人,它可以一边自我表达,一边平等筛选。这种关系比起“服务”,更类似于“招待”。在汇聚了大量高学历、高流动性年轻人口的都市,它成为了一个理想的“液体乌托邦”,为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,提供着温度与归属感。
年轻人从对精酿的喜好中,定义自己,照见自我,夺回喝酒的主动权——酒友再好,也得是自己真心选的。
▌一家酒吧就是一个小型社区 | ©图虫
从旧有酒桌文化上的人情世故,试探交锋,到如今的来去随风,口感至上,折射出的是新一代人生活态度的变迁:年轻人并不真的排斥“酒桌”,他们只是抵触权力。
中国人的一生,往往是从庆生的酒开始,又以白事的酒结束。长亭送别喝酒,接风洗尘喝酒,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酒作伴。
酒是一个时代的缩影,喝什么酒,怎么喝,都反映着当下的社会风貌。
▌人生大事,总与酒有关 | ©视觉中国
而当代年轻人群构成的酒文化生态中,传统烈酒的吸引力却在明显下降,换言之:豪气干云的醉酒不吃香了,低度酒才是年轻人的天下。
这正是对“微醺自由”的回应:酒精不再是负担,而是轻松融入生活间隙,提供恰到好处的愉悦。
▌古朴的老式酒馆 | ©视觉中国
江小白算是这方面走得比较早的品牌,包装文案剑锋直指年轻市场。2023年,国酒C位茅台与瑞幸联名,推出酱香拿铁,引爆朋友圈。随后其他名酒也不遑多让,纷纷尝试年轻化转型。
但年轻人已经将头转向了历史,依托于汉服、非遗热带来的传统文化热潮,带有中式美学的传统小酒馆崛起,赋予了低度酒诗意的指向。古典小说中看到的小酒馆并未消亡,反而以全新的方式强势地席卷过年轻一代。
▌ 中式酒馆独有的审美意趣 | ©视觉中国
在众多希望复兴传统文化的城市中,西安无疑是成绩最为突出的那一批。“长安街上酒家眠”,作为盛唐文化的指定打卡点,如今的西安有长安十二时辰,有大唐不夜城,踏入其中,从路边行人到街边小吃,都是千年前长安的模样。
所以,有一家舞低杨柳楼心月的唐朝酒肆,也没什么可稀奇的。
▌ 灯火通明的酒巷 | ©视觉中国
舞蹈演员赵迪妮平日喜欢旅行,也喜欢哈利波特,但在西安千古情酒馆中的她,令人很难联想到现代姑娘。酒馆是全然的胡姬酒肆灯花泪,仿佛令人置身于千年前万国来朝的盛世,灯影朦胧,架子上摆满贴着红纸的酒坛。
在一群女孩环绕的场地中间,赵迪妮舞姿曼妙,淹然百媚。观看的女孩子们时不时为她的互动尖叫,前一秒可能还在骂皇帝渣男,下一秒便恨不能以身替之了。
▌漂亮的花酒酒柜 | ©视觉中国
这类酒馆中,喝不喝酒,喝什么酒好像变得没那么重要了。酒服务于气氛,亦服务于幻想。酒的味道、颜色、乃至与其相链接的诗词典故,都是媒介,与其他各种古典元素的活动一起,营造出庞大的感官世界,悬浮的造梦空间。
如同汉服热潮中有人喜爱唐制的尽态极妍,国风小酒馆流派中,也有另一些人更偏爱明灯水影的美感,譬如南京,在更古典的语境中,人们称呼它那个承载着六朝风月的名字——金陵。
▌仿古酒肆 | ©视觉中国
《红楼梦》是发生在金陵的故事,历来聊闺中女儿饮品,头一个总是说茶。可大观园中的女孩子,喝起酒来也是不饶人的。
宝玉过生日,群芳饮宴,芳官要尽力吃够了酒才肯唱,哪怕是林妹妹,吃了螃蟹也要热热的喝口合欢花浸的烧酒。倘若没有那些绍兴、屠苏、惠泉酒,便是要写醉芍药般的史湘云,也无从写起。
▌比较安静的仿古小酒馆 | ©视觉中国
或许是背着“偶像包袱”,秦淮区的“酒池”中,几乎每一款酒都是美如南宋小令。与一般酒吧的单向吧台不同,“酒池”的吧台是环形的,肖似流觞曲水的意象。而窄长的走廊“初极狭”,走过后豁然开朗,全然是谧然的月下庭院。
酒单是精致的巴掌大卷轴,从前是配合节气,今年改为十二花神主题,还可以从花篮中选花点单。这真是典雅,几乎是怡红夜宴上占花名儿的样子了。何况酒如其名,白酒黄酒为底,加入花、果、茶等元素,“别梨”瓷白的杯中卧着薄秋梨卷成的梨花,“孟婆汤”幽蓝的酒液上烟雾缭绕。
▌中式风格又带着巨大地域标识的酒馆 | ©视觉中国
来这里聚会的女孩们对于酒大多只是品尝,并不贪多,有的配着店里芥末黄瓜和卤牛肉边吃边聊,有的只是独酌。我喜爱她们在小天地里的自得,“是真名士自风流”,哪怕“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,回来却是锦心绣口。”
喝不必醉的酒,吃不求饱的点心,是数千年酒文化的另一面,本质上是喂养精神,而非肉体。对抗外界“内卷”的轰鸣、对抗快速失序的时代洪流,慢慢喝酒即可。低度酒是无声的陪伴,不需要热闹,在微醺那种刚刚好的状态下,人容易放松下来,发发呆,想想事儿,心也静了。
与茶的仙家气派不同,酒毋宁说是人的,不如说是神的。酒可以通人事,亦可以通鬼神。西方讲酒神精神,肖似李白、刘伶的狂饮,但中国人是在肉身的放诞以外,还有精神的离恨天。
当一部分创新从传统土壤生根发芽,另一部分则完全走上自由生长,天马行空的道路。
鸡尾酒,酒类混搭的艺术,任一元素稍有改变则风味迥然。它完全按你的心意调配,酸度、甜度乃至细微的盐味都恰到好处,好的特调喝起来有灵魂伴侣的错觉,绝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理解。
▌特调鸡尾酒 | ©视觉中国
今天,提及中国鸡尾酒浪潮的心脏,“魔都”必然榜上有名。物质条件的丰盈,往往带来精神上的追求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,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来到上海。彼时的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,在这里,新旧融合,华洋并行。十里洋场的奢靡,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形成极具冲击力的对比,村松梢风最终决定将记录他上海经历的书命名为《魔都》。
村松梢风笔下的上海迷幻、幽微、仿佛是开在江雾中,永不凋零的妖花。而一百多年来,曾有无数种文化想要折下这朵花,最终却全部化为了它的养分。对感官享受的终极追求,已经写进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,使其成为调酒文化最肥沃的土壤。
▌ 上海酒店内的酒吧装潢也别有风格
高邮路上的一栋三层老洋房中,是上海最富盛名的老牌酒吧Epic。这座在世界排名榜上斩获过种种荣光的酒吧,在更新换代极快的上海市中心屹立了十年。酒吧分三层,每层的装潢和酒单都是截然不同的风格。一楼的装修线条利落,二楼是暖色调客厅,看得到窗外的梧桐树,三楼有露台,非常适合约会。
一楼的酒多是经典款的再创作。譬如呼声很高的“野蛮生长”,改编自点单率最高的威士忌酸,喝起来有洋甘菊的草本清香。据说灵感来自于疫情期间,调酒师送菜给没有抢到的邻居,邻居则回赠白葡萄酒和一盆洋甘菊。
▌特调酒吧内部 | ©视觉中国
这实在是个很上海的故事,张爱玲的《到底是上海人》提过一个百货公司广告,提醒人们选择礼品要得当,因为“友情所系,讵不大哉!”故而邻居的谢意,有葡萄酒仍觉不够,还要君不能见花,我便携花来见君。真难怪张爱玲写香港的故事,心里想着的却是上海人。
不过打江山易,守江山难,没有哪个酒吧会永远是话题中心。风头正劲的COA就是强势崛起的酒吧之一,据说是龙舌兰爱好者的天堂,店主甚至老派到自己跑去种龙舌兰。好评自然是多的,只可惜排队几乎要排到地老天荒。
▌酒吧内的表演也是一大招牌 | ©视觉中国
不过这大概是好店的通病了,比如性价比超高的“Wooden Paradise木制天堂”,藏在弄堂里,照样排长队。酒单称得上事无巨细,成分、特点、包括酒精浓度都用星级标好,加上happy hour价格友好,堪称酒鬼和新手通杀。何况他家的下酒菜完全是可以单独开店的水平,酸辣去骨鸡爪的味道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,黑松露薯条极为酥脆,松露碎很扎实。
去喝酒结果吃到饱本来就很离谱了,更离谱的是酒品名字的风格切换简直随心所欲。从“云南十九怪”这种本土再创作,到“你的名字”日式小清新;从“桂花汤力”的平铺直叙,到“强尼银手”的赛博朋克。调酒不仅仅是酒的艺术,同时也是同时调动起五感的创意喷发。
▌中国藏式酒吧 | ©视觉中国
调酒师们是当代的炼金术士,将各种配方解构重组:烟熏气雾,萃茶果皮,乃至于分子料理——调酒是视觉、嗅觉与味觉交织的微型剧场。
日剧《王牌酒保》中有个情节,酒保们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使一位客人满意,连男主获奖的冠军作品也铩羽而归。最后男主灵机一动,想到客人迷恋的五十年代冰块用量更少,便做了一款温度更高的old pal。客人的回忆被唤醒,从此成为流连的常客。
因此,最出色的调酒师们往往也是最敏锐的观察者。人与人之间口味的微妙区别,在他们眼中是独特的味觉指纹。
▌酒杯里,也藏着当代人的生活态度 | ©视觉中国
在这个仿佛没有边际的城市中,被模糊了面目不要紧,至少还有一杯酒,是彻彻底底属于你的。酒杯托起的一座座倔强的岛屿,与人彼此看见,彼此渗透、彼此定义。
醉是选择,微醺也是选择;觥筹交错是选择,对月独酌也是选择。酒杯是通向自己内心的通道,微醺亦是取悦自我的仪式。酒的功能洗尽铅华,开始渐渐回归本真。
毕竟除却一切社会和文化定义,酒只是一种饮品,饮下的唯一原因应该是“我愿意”。除此之外,它什么都不是。
编辑/Tasia
文/许鹏宇
图/见文中标注
设计/April
嘉正网-嘉正网官网-免息配资开户-国内股票配资实盘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